- 种子培养期染菌:
- 不能将染菌种子接入发酵罐,应灭菌后弃之。
- 对种子罐、管道等进行仔细检查和彻底灭菌。
- 采用备用种子,选择生长正常无染菌的种子接入发酵罐继续发酵生产;若无备用种子,可选择适当菌龄的发酵罐内发酵液进行 “倒种” 处理,接入新鲜培养基中发酵。
- 发酵前期染菌:
- 若培养基中碳、氮源含量较高,终止发酵,将培养基加热至规定温度,重新灭菌后接入种子发酵。
- 若染菌已造成较大危害,碳、氮源消耗量较多,可放掉部分料液,补充新鲜培养基,重新灭菌后接种发酵;也可采取降温培养、调节 pH 值、调整补料量、补加培养基等措施。
- 发酵中、后期染菌:
- 加入适量杀菌剂或抗生素以及正常的发酵液,抑制杂菌生长,也可采取降低培养温度、减少通风、暂停搅拌、少量补糖等措施。
- 若产物代谢已达一定水平且产品含量达一定值,明确是染菌也可放罐。
- 对于没有提取价值的发酵液,废弃前应加热至 120℃以上并保持 30 分钟后再排放。
- 染菌后对设备的处理:
- 发酵罐重新使用前,必须放罐后彻底清洗,空罐加热灭菌至 120℃以上并保持 30 分钟后才能使用,也可用甲醛熏蒸或甲醛溶液浸泡 12 小时以上等方法处理。

选择诺福,
2、食品级:
3、提供指导
提供消毒辅助设备和用具的选型指导;微生物知识和消毒技术培训和讲解。
4、制订方案
根据现场情况,制订科学规范的解决方案和标准操作规程。

此外,还需注意以下预防措施:
- 驯化高质量的菌种,不断纯化、复壮,优选性能优良的菌种用于生产。
- 各岗位操作人员要切实树立无菌观念,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定和生产操作规程,从各个环节保证杂菌不入侵发酵系统。
- 保证设备 “三率”,堵塞设备的跑、冒、滴、漏,避免设备出现死角、积料、积垢和泄漏。
- 及时组织调查染菌情况,根据操作原始记录、显微镜检查、跟踪试验、无菌留样检查分析,结合操作人员的日记和分析,有针对性地解决,必要时对有关可疑设备、管阀重点检查。
- 关注发酵环境状况,气温升高后,不要忽视环境对发酵染菌的影响,加大无菌空气过滤设备的负荷,降低外部杂菌密度,避免工艺、设备上的疏忽和漏洞。
一些新型常温发酵灭菌技术也可用于解决黄原胶发酵染菌问题,例如使用诺福食品级过氧化氢消毒剂等。这类消毒剂具有高效杀菌、安全环保、稳定性好、不改变产品特性等优点,能有效杀灭细菌、真菌、病毒等有害微生物,确保发酵过程的无菌状态,保障发酵产品的安全可靠。具体使用时可咨询相关专业人员。同时,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,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标准,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